李海洋,共青团员,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5-3班的学生。从大一入学后,便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一次性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并参加了各项英语竞赛。至今,已参加过“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全国口译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已获得2015“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校内三等奖,2017全国口译大赛校内一等奖,2016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省级二等奖。在2016“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黑龙江省决赛中以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特等奖后,晋级位于北京的全国英语阅读大赛总决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
一、学在课内,练在课外
始终把学习放在自己生活的重要位置,以认真求实的态度来对待大学的课堂学习生活。专心听讲,认真把重要的内容记在笔记本中;配合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提问环节,敢于回答问题及进行课上交流。在上机课,主动探索教学资源,结合配套的课本内容,进一步学习。
课后,不仅完成任课老师布置的各项课后作业,也会挑选时间,进行阅读习题训练,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答题水平。答题后,进行仔细的订正,标记出与正确答案相关的内容。寻找并理解错误发生的原因,避免在以后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每次答题,对完成每篇文章的用时都进行计时,分析使用不同的做题次序和答题时间的情况,进行答题思路的改进,在接下去的练习中予以应用。对于英语听力,除了完成听力习题,也通过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来辅助学习。
二、身在校内,学在校外
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随之而来的互联网信息化的不断进行,更加便利于进行校外资源的利用和检索。虽然人在校内,但可以通过校园网对校外优秀在线资源进行访问。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和哈尔滨理工大学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有优良而全面的校外资源获取在线机制,提供全流通、开放式的服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学校整体实力的增强,哈尔滨理工大学逐年加大了图书经费的投资力度,增加了书、刊、自动化设备及电子资源等的订购量。图书馆与各数据库的合作便利了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搜索专业文献的需要。网络信息中心的视频除了充满趣味的纪录片,更是有提供国际名校的英文视频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在这些优秀教育资源的帮助下,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各科知识。主动去注意并接触英文材料,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兴趣进行探索,在了解更多感兴趣的内容时,也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
三、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正如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所言,“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即使懂得道理,知识丰厚,但不去实现,不去用思想武装自己的行动,则必将遇到困厄。大学生活相较于以往的小、中学生活,更突出了实践的重要。尤其对于工科生来说,实践是复习巩固,甚至自学预习的最佳手段。正如一位任课老师曾说过,应该“在玩中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学习的最佳手段。
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在于以各种方式提高生活中的种种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知识水平、自我学习的能力、思辨能力。大学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将所学知识带入应用。就如英语学习为例,应当去尝试用完整的一句英文句子描述一个情景。在尝试的过程中,语法不一定正确,但单词的使用也不一定,但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是用来对话的,尝试去描述情景可以是将英语带入日常应用的一个小开始。尝试将所学提升为所用,是进行自我提高的重要步骤,也是各语言学习的重要过程之一。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学所宝贵的在于付之实行,而不在于仅知道道理。“知”与“行”相比,应该更注意培养“行”。使用是学习的重要过程之一。因各种原因而接触到的产品说明书中、网页内容中、室内装潢中,都存在着可供阅读并可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英文内容。通过使用英语能力,可以极大地辅助理解产品的介绍、活动的内容、场所的文化氛围。当对应的中文内容水平并不优秀,且没有对应中文可供参照时,对英语的使用尤为重要,在使用过程中所得到的锻炼也更多。而使用英语的途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变得更多,也更加简便。利用网络,曾参与一些兴趣相关的文章和内容的翻译,与同好分享翻译和兴趣方面的见解,相互学习。也在学生组织内部有需要时,参与相关文档的翻译处理。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能服务集体。
四、知行统一,博厚悠远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才能有指引行动的方向标;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对知识。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了解词汇、语法和技巧,通过积极主动的投入资料阅读、加入翻译小组的实践和应用,继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拓展英语的知识面。将知识投入实用,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身,进一步的统合自己的知识与实践。
至诚则无息,博厚则高明。已有一定的基础与成就,但依旧在探寻摸索,试图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坚持不懈地追求进一步的发展。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心系社会未来的发展,尽可能地献出绵薄之力。自2011年起,作为志愿者先后参与由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主导的SETI@home计划、致力于探索中子星的Einstein@home计划、中科院高能所搭建的CAS@home计划;作为创行和UNICEF行动的参与者,也关注困难人群的生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