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室简介与定位
以心育人 理定卓越
哈尔滨理工大学“理工心语”辅导员工作室创立于 2014 年。工作室紧扣高校思政工作特点,将心理育人助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根本立足点,以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核心主线,把关注学生的自身成长作为出发点。依托课内课外知识普及、线上线下咨询辅导、校院协同资源共享、助人自助朋辈引领四方联动,形成了以自主研修、专家引领、问题探究、优势整合、朋辈互助、交流观摩与实践反思为基本范式开展工作的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辅导员团队,助力学生工作部门不断提升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工作室以提升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根本目标,将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视为美好愿景。始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融合,一方面全力推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为大学生提供精准的咨询干预服务;另一方面聚焦提升我校辅导员队伍的自身心理素质,在深度整合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着重增强辅导员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成效。
工作室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王冰主持,分为主创团队、顾问团队和运行团队。现有教师成员13人,省心理科专家1人,心理委员22人。90%以上教师成员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工作室成员曾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黑龙江省高校最美辅导员”“第九届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黑龙江省志愿服务‘五个100’先进典型优秀志愿服务工作者”等国家级荣誉 2 项、省级荣誉 16 项以及多项校级荣誉称号。成员研究重点聚焦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出版专著一部,承担国家级、省级相关课题达 15 项,发表核心论文 32 篇。
三、工作室运行机制
工作室主创团队凝聚了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浓厚兴趣的辅导员,年龄结构合理,工作专长与经历具有差异性、互补性、延续性。实行个人优势匹配、工作范畴匹配、推进进度匹配、先分后合的“三匹配一整合”团队成员集约化工作模式。顾问团队聘请省心理科专家、心理教研中心负责人为工作室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打造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和职业共同体,逐渐形成有动力、成体系、得方法的高效输入与输出体系。运行团队由优秀心理委员承担起活动开展和新媒体运营工作的组织职责。
四、工作室建设情况及规划
工作室配备了专用建设场地,硬件设施完备。自成立起,依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工作要求,以“育心育德 助力成长”为理念,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依据《哈尔滨理工大学“理工心语”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方案》及年度工作规划,为工作室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堂教学、举办讲座、系列活动、量表普测等多元方式,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育心理品质,全面摸排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充分拓宽线上与线下双渠道,不断提升心理疏导的质量和心理服务的水平。
五、工作室业绩
(一)积极引导,悉心陪伴。
工作室通过心理咨询、辅导、教育以及评估等多元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育心理品质,全面摸排心理健康状况。自2018年起,在持续开展线下心理咨询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推出线上心理咨询模式,并将咨询中遇到的学生问题精心总结成《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至今已编辑至第六版。以百题问答的形式,为学生有效地答疑解惑。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类打造“减压安心团体辅导”“积极心理培育团体辅导”等,现已开展团体辅导60 余场,累计时长140余小时,相关工作被央广网、黑龙江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疫情期间,工作室开设《用“心”战疫》系列直播,共三季 15 期,累计受益学生超三万人次。在省内开通“战疫”心理服务专线,接听61通师生及家长来电。工作室有2人受邀成为教育部心理服务热线的咨询师,成功帮助湖北籍学生、家长14例。同时,在哈理工学工开设《战疫“心”处方》专栏8期、《心灵加油站》专栏5期、《解忧小铺》专栏5期,点击量超2万次,相关工作被人民网、央广网等主流媒体报道,为师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扰提供了科学的干预及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缤纷活动,点亮生活。
工作室秉持“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致力于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充分利用“5·25”“10·10”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近年来,开展积极心理培育专题讲座累计百余次,受益学生逾万人。工作室还积极推动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校园心理微电影大赛、朋辈心理辅导大赛、辅导员“心理成长工作坊”“理工心语”心理微课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成功营造出良好的心理育人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有力地促进了心理育人工作的广泛性和常态化开展。
(三)独具特色,亮眼品牌。
多年来工作室持续开展心理委员胜任力训练营,其培训内容丰富且全面。涵盖了从专业心理学知识的广泛普及到心理问题的精准界定;从清晰明确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到具体工作开展的细致方法解析;从潜在心理危机事件的敏锐识别与有效应对到危机事件的初步干预策略;从常见案例的深入督导到心理委员个人的成长规划与发展引导,精心打造了“心理委员胜任力训练营”特色课程,共计30学时。这一举措助力心理委员率先实现成长,成为辅导员工作视野和触角的有力延伸。迄今为止,已有6567名心理委员从这里出发,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由其锻造的校园心理预警员队伍,已然成为工作室的一张亮丽名片。
(四)筑牢基石,夯实基础。
工作室凝聚多方力量,全力推动队伍发展,成功打造了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和职业共同体,逐步构建起富有动力、体系完备、方法有效的高效输入与输出体系。多年来,工作室精心举办了“辅导员谈心谈话艺术”“心理案例研讨”等多场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辅导员沙龙,还组织了辅导员心理成长专题工作坊等活动,持续提升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专业化水平。
六、工作室经验
(一)建设优秀团队,营造积极向上氛围。
团队成员定期组织专题工作坊、开展沙龙研讨等活动,共同探究工作室的发展目标及规划,围绕学习、科研、实践等维度进行学习交流。共同投身于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素质提升等工作。团队具备良好的凝聚力,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推动,形成了以工作室为核心阵地的高校心理育人团队。
(二)搭建良好平台,培养专家型辅导员。
工作室利用相关科研项目、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条件,使团队辅导员可以参与到专业程度更深、层次更高的学术科研活动之中,且相互交流、相互激励,有效增强自身的学术科研实力和心理学专业素质,为塑造专家型辅导员不停助力。
(三)尽心服务学生,切实提升工作水平。
工作室的最终目标在于更优质地教育、管理以及服务学生,持续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正因如此,工作室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学生工作部门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把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充分运用到为学生服务的实际行动里,实实在在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准。
七、工作室未来建设方向
工作室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创新工作,组织团队成员进行集体备课,力求摸索出与学校特色相适应的混合式乃至翻转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二)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学术探讨与研究。
工作室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培育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团队全力争取提升省部级课题的立项数量以及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积极投身于大学生心理教研中心的各项工作,与中心携手共同探寻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探索并总结出若干个适用于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
(三)搭建互助平台,强化工作学习与交流。
工作室每学期定期开展1-2次“理工心语”讲坛,举办2-3次“理工心语”沙龙,并组织2-3次专题心理工作坊,以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四)培育品牌项目,加强经验总结与推广。
工作室全力打造“4+3”心理育人模式,凭借课内课外知识普及、线上线下咨询辅导、校院协同资源共享、助人自助朋辈引领这四个方面的联动,塑造出“心理委员胜任力训练营”“专题工作坊”“铸时代新人之魂”三个品牌。建设达成了“发展有充足空间、团队有强大力量,建设有坚实保障、工作有显著成效”的优良发展态势,成为学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典范,全力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