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室简介与定位
“红色先锋”工作室聚焦学生党员高质量发展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问题,积极探索实施“四融四化”工程,构建“党支部+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协同模式,促进党团建设和学生社区建设双融双促,把“党建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充分发挥学生社区“浸润式”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党员作表率、立标杆、当头雁的奋斗激情,引导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释放红色动能,不断推动“党建+学生社区”共融、“教师+学生”共育。
二、工作室组织架构
工作室主持人刘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7年至今,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思政网文10余篇;先后获得省级优秀论文、优秀科研成果奖等8项。工作室成员包括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教师团队涵盖一线辅导员、思政专家、专业课教师、基层党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优秀导师,分设3个团队;学生团队以学生党员为主体,每年进行公开招募选拔,分设4个部门;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分工协作,集合人力、教学、实践、社会等资源,努力提升“三全育人”实效。
三、工作室建设思路
工作室围绕“1234”的建设思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建设“两个阵地”,坚持“三个发挥”,实现“四融四化”,即“党员教育与团员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思想引领长效化”“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推动服务群众常态化”“爱国教育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推动思政教育有形化”“朋辈教育与个体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组织育人成效化”。通过建立“党支部+学生社区”双向覆盖、培养过程相互衔接、模范作用共同发挥的党建工作协同模式,推动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连接到每个社区、楼栋、宿舍,探索符合实际、兼顾支部特色、可示范推广的学生社区党建育人模式,实现党建铸魂育人“零距离”。
四、工作室成绩与经验
(一)“提高党员质量”求真
聚焦思想引领,打造围绕党支部书记、支委成员和全体学生党员“点线面”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学习共同体。立足支部书记,带头领学,打造“点”的带动效应。调动支委成员,全程指导,打造“线”的联动效应。引导学生党员,自觉学习,打造“面”的辐射效应。
聚焦社会服务,推动志愿服务由校园转向社会,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与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会相结合。如到社区、敬老院开展敬老活动;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关爱自闭症儿童活动曾被黑龙江日报报道,拒绝中国式过马路被黑龙江晨报报道);与东北烈士纪念馆签订志愿服务基地协议,定期开展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锤炼党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聚焦制度建设,促进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形成《党员组织生活积分考核记录》,工作室成员人手一本学习笔记,要求做好自学、研讨交流、积极参加支部活动,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做到“学习有笔记,会议有记录,支部活动有照片”。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生理论武装宣讲团,深入社区、班级宣讲党的理论知识。
(二)“发挥党员作用”求实
开展“党员助学一帮一”活动,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学生党员与学业预警同学、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建立一帮一的帮扶机制,班级学风明显好转,学生党员在自身成长进步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
前置“公寓”新场域,把党建铸魂育人工作送入公寓、置于生活空间、深入学生内心。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寝室挂牌”,形成“一点红带动一片红”的红色传帮带引擎。
五、工作室未来建设方向
(一)迭代育人力量,实现育人共同体有效覆盖
工作室拟建立“联学共建一体化平台”,紧跟大学生成长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形成学生、教师、企业三方互通机制,探索党政领导、企业导师、优秀教师进公寓、进班级的育人模式,围绕思政、就业、升学、专业实训、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讲座,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格局。
(二)转换育人场景,推进党建工作与学生社区育人有效融合
拟选择宿舍楼栋进行试点,成立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站”,拓展党员教育和活动空间,以党旗为引领,以党员为示范,从加强阵地建设、整合工作资源、完善阵地功能等方面入手,将宿舍楼打造成理论学习、思想价值引领、党员风采展示等方面的主阵地和学生“想得起、用得上、靠得住”的“新港湾”。
(三)突出红色引擎,发挥党建文化浸润式育人功能
拟打造“红色社区文化”,设立党建活动宣传栏、打造党建文化墙、更新宣传标语;设立党员活动室,添置新设备,开设党务公开栏、党建制度墙等板块,让红色浸润师生心灵,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注入“红色基因”。